余秋雨象山文化之旅
“秋雨”润物细无声——余秋雨象山文化之旅
http://xs.cnnb.com.cn 中国象山港 2006-11-21 8:33:48
11月17至18日,文化学者余秋雨携夫人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在象山作了一次象山文化之旅: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石浦渔港古城——中国渔村。
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教授,所著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开启了一代文风,已被公认为目前全世界华人社区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秋雨自称是文化旅行者,既考察文化,也传播文化。这一次的象山文化之旅,余秋雨依旧是润物细无声。
雕镂造化万象,镌刻华夏神韵
余秋雨和夫人在德和根艺美术馆欣赏木雕
新落成的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融仿古建筑、园林结构于一体,入馆即有奇根异木迎面而来,雕而不雕,不雕而雕,似是而非,虽非亦是。面对这些竹根雕精品,余秋雨赞不绝口:“流水般的纹理,朦胧的美感,既清楚又模糊,似烟如云,每个作品都是诗,眉眼、衣冠、飘带都充满诗意,这是用刀写出来的诗。”仅观赏还意犹未尽,余秋雨又拿起了雕刻刀,过了一把创作竹根雕的瘾。
一位是文化大师,一位是根雕大师,余秋雨和张德和一见如故,大赞其有国际大师的风范:“张德和在象山,中国的根雕之乡就在象山。”“艺术品是自然界、文化、创作者三者的产物,以张德和为代表的象山竹根雕艺术家点化了自然界最初的创造,并在创作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灵魂,创作出了精美雅致的竹根雕艺术品。”
余秋雨和张德和探讨根雕艺术
两位大师还就竹根雕艺术如何走向世界切磋了一番。余秋雨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说:“象山根雕从原来的通体雕刻到局部雕刻,再从局部雕刻走到目前写意雕刻,这条路子是走得对的。根雕艺术要发展,要走向国际艺术的殿堂,必需用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如线条、神韵来表达。根雕要走向更写意,不要拘泥于表现具体的人和物,做到无名无形。艺术家有国籍,艺术无国界,真正的美是相通的。”
一副“雕镂造化万象,镌刻华夏神韵”的墨宝,道出了余秋雨对象山根雕艺术的由衷评价。
活的古镇
“这里的文化是开放的、自由的,有着与农耕文化不同的特质。”踏上石浦渔港古城的土地,余秋雨就用他敏锐的文化视觉感受到了象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古城完整地保留着人类活动的高贵产物,渔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突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海洋文明特色。”
在途中,余秋雨发现了惜字亭,这令他很兴奋,连连说小时候在家乡见过,也专门写过一篇“敬惜字纸”的文章。此时,余秋雨不自主地扮演起他那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仔细地向旁边的人介绍起了“敬惜字纸”的含义。原来,这是对字的一种敬重、珍惜,所有地上捡到的只要是写过字的纸,不论是药方、帐单,都必须在这个惜字亭里烧掉,因为字——“恶其弃于地,惜之贵若金。”余秋雨说:“这就是文化底蕴。”
余秋雨在石浦渔港古城的惜字亭诠释“敬惜字纸”含义
余秋雨赞赏这是一座“活的古镇”,仍有原住居民,完整保存了古镇的生态文化。“政府修复了活的古迹,保留了原住居民,延续整体生态文化的发展,今后,石浦渔港古城的沿港路立面改造也要保持古城的整体风格”。在关帝庙,余秋雨参观了庙里的戏台,踏出门槛时,见到了一群悠哉度日的老人,他笑着说:“给他(神)快乐,也给他(人)快乐,生气盎然。”
美丽的滨海城市
风尘仆仆中,余秋雨结束了象山的文化之旅。虽然只是短短一天的考察,但是象山的美景令余秋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下榻的黄金海岸也被余秋雨赞许了一番。“象山县城的建筑修得很好,特别是道路的平整、两边的绿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相信在今后的发展和今后的观光旅游业上具有很大的后劲、很有发展前途。”当得知我县正在大力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时,余秋雨说:“从纯粹开发自然风光到全面开发滨海休闲旅游的发展步伐迈得很好,度假村的等级也很高。”
“象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海美、山美、路美。”余秋雨这样说:“也许,我会写一篇关于象山的文章。”(记者 吴春妍/文周科/摄) 顶一下,有名人就有眼球效应
昨天刚听说,今天就有人上帖了。快
[ Last edited by 胡雨 on 2006-11-21 at 13:37 ] 有益宣传 余夫人很年轻哦,才子佳人 是的,關心象山人事業,當然發的就快了
如果老余也寫一篇象山文化之旅類的散文,對於象山的發展確實能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啊, 每次年头年尾,我都不会对自己的“运程”作什么推测,因为从小就已知道,每个推测都不准确,一定会被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所左右。但是我对大事却会有一些判断,因为大事由总体形势而走,由亿万人的自然本性而走,倒可推测。
新的一年,国运仍然不错,经济依然强劲,种种麻烦都改变不了这个总趋势。但是,文化依然会不景气,人们还是无法从一系列“文化误会”中拔擢出来。文化风气,还会崇尚会议、协会、评奖、晚会,以及这个文化节,那个艺术节,在大哄大嗡中热闹非凡,却又恶化了本该静定的文化结构。民间文化,还会在遗产和原生态上做文章,这里边也忧喜参半,因为参与者太多就会变质。文化内容,仍会在重洋重古、重名校学历的“伪精英态势”中打转。但是,也开始有一些人对此厌倦,跳开一边思索起来,并重新阅读。
九久读书人俱乐部,将与这些人站在一起。
经济大潮中,文化的渡船很难把握自己,我们只能同舟共济了。[余秋雨] Originally posted by skyhood at 2006-11-21 23:15:
余夫人很年轻哦,才子佳人
K兄眼光很辣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