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根 发表于 2008-4-7 16:31

古今钓者

:s5 古今钓者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4-8 15:16 编辑 ]

Breeze 发表于 2008-4-7 18:40

:o :o :o

skyhood 发表于 2008-4-7 22:26

老哥,古今钓者是否可合并?几十个分散了可看不全。

成根 发表于 2008-4-8 15:10

古今钓者


       二十五、文明钓罢不系船

       司空曙(约720~ 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唐代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人;名列“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朴素真挚、情感细腻。
      《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性耿介、不干权要”,“宦途坎坷,家境清寒”。由于“家境清寒”,常常需要投竿钓鱼、以充实自己与家人的辘辘饥肠。
       在《江村即事》一诗中,司空曙写道:“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正值芦花盛开、鱼儿肥壮的金秋,诗人钓至夜晚才收竿;在月落天暗、江村寂静之时,他一不上岸系舟、二不忙着回家,坦然无忧地睡在舟中了。因为他凭经验深知:现在风平浪静,船能稳稳地停在岸边;即使风起浪生,最后还是漂荡在芦苇丛生的浅水边。   
       多么从容、旷达、放浪不羁。也许垂钓只是他选择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让生命、让心灵获得自由的生存状态!   
   
       二十六、甫里先生钓太湖

      唐代著名诗人、渔学专家陆龟蒙(?~881)字鲁望,晚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年少时曾热衷于功名,应进士试不中、出仕无门;“一生无事烟波足,惟有沙边水勃公”,他隐居松江甫里以终。
      陆龟蒙自称甫里先生、江湖散人、天随子,“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经常“升舟,设篷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于江湖之上”, 耕读之余、把垂钓当作人生乐事,对渔具渔法有相当的研究。
      在《渔具诗序》中,陆龟蒙详细描述当时的渔具、渔法:“皆出于诗、书、杂传,乃今之闻见可考而验之不诬也”、“天随子渔于山海之颜有年矣,矢鱼之具,莫不穷其趣。”他在《钓车篇》曰:“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舟小。月中抛一声,惊起滩上乌。心将潭底测,手把波之袅。何处觅奔车,平波今渺渺。”不仅形象地描述月夜抛竿垂钓的情景,亦有力证明: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发明了抛竿钓具。
      著名诗人皮日休读其诗后,认为“凡有渔以来,术之与器、莫不尽于是也”。他以《奉和陆鲁望渔具诗十五咏》和《添渔具诗》五首回赠陆龟蒙;陆龟蒙也写了《奉和袭美〈添渔具诗五首〉》。
   
       二十七、花蕊夫人诗咏钓

      在我国古代的众多的垂钓者中,有一名著名的费姓女子——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五代十国时青城(今都江堰市)人,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其幼能文,聪颖而博学强记,尤长于宫词,描写的场景极为丰富。有一首自身学钓的宫词,妩媚动人、惟妙惟肖:“慢挥红袖指纤纤,学钓池边傍水弦。忍冷不禁还自去,钓竿常被别人牵。”若非亲身感受,岂能将此情态刻划得如此淋漓尽致?
      又如“嫩荷香扑钓鱼亭,水面文鱼作队行。宫女齐来池畔看,傍帘呼唤勿高声”、“钓线沈波漾彩舟,鱼争芳饵上龙钩。内人急捧金盘接,拨剌红鳞跃未休”等,句句透出浓厚的皇家气味,对帝王与妃子们的钓鱼场景、描写得声色并茂。
      时赵匡胤取代后周而君临天下,目标渐指向后蜀。花蕊夫人屡劝孟昶砺精图治,孟总以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乾德三年元宵刚过,孟昶自缚出城请降,七日后暴疾而终。不久,宋太祖封花蕊夫人为贵妃。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太祖之弟赵光义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花蕊夫人被光义乱中一箭射死。
      
      二十八、东坡钓鱼还放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苏轼垂钓的足迹,遍布所到之处:在杭州、湖州任通判时钓过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在句里行间,甚至批评严子陵隐钓于富春江“君臣一梦、今古虚名”,白白浪费了时间。在广东清远市飞霞景区的临江台,有“东坡钓矶石”;在惠州市有他当年垂钓的“东坡钓矶”磐石。
      苏轼对鱼的感情十分复杂:他钓鱼、捕鱼、养鱼、食鱼,还遵从佛规放生。
      元丰二年(1079),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苏轼遭迫害流放黄州(今湖北黄冈市)。经历丧父、丧母、丧妻、丧子之痛后,他把钓鱼作为生活的乐趣之一。静谧的钓鱼生活,抹去曾经的浮华与荣耀。当要离开黄州时写道:“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希望江南父老时时翻晒他穿戴过的渔蓑,或许他还要回来。

      二十九、放翁丹枫系钓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一个饱含爱国热情却无处为国效力的爱国诗人。
      淳熙十年(1183),诗人回到了故乡,眼望镜湖白鹭翩飞、锦鳞欢跃,渔翁们摇着小舟,唱着粗犷渔歌、自由自在撒网,便“新买一蓑苔鲜绿,此生端欲伴渔翁”、“独去作江边渔父”。他晚年一直以垂钓、创作为乐,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钓鱼诗词就有七百余首。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是一位夜钓高手,时常“江边有月夜投竿”;他还谙熟傍晚和雨后钓鱼:“日落苔矶闲把久,雨余篷舵乱堆蓑。”
      放翁将爱国之痛隐寓于钓,身边放着一壶浊酒,披蓑戴笠、置身清流,听急急蝉声、望残阳暮鸦,在布满苍苔的石头上,手执钓竿;在这里,垂钓是诗人对报国无门的一种无奈、对丑恶现实的一种愤懑、对内心积郁的一种宣泄!
      
      三十、洪武皇帝只钓龙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为朱兴宗;祖籍为江苏沛县,其祖、父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
      明朝初创时,朱元璋常去溧阳游玩;河边碧水清清、游鱼阵阵。一日,他和大臣们在此垂钓。日近中午,与他并坐的解缙一连钓起了几尾金色鲤鱼,而他却一条鱼也没上钩。他心中恼怒,暗地一跺脚,在河边石头上跺出了一只“龙靴”脚印;把鱼篓一撂,石上又印出一个篓底痕迹。
  解缙见皇上面带愠色,放下渔竿笑道:“皇上,臣腹就钓鱼诗一首,请您批谕。”朱元璋道:“鱼不上钩,谁有功夫听你的酸文?”解缙忙道:“皇上听了有平气怡神之妙。奏请容我吟来:数尺丝纶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皇帝听后喜笑颜开:“真合朕意!不过这世上只见人钓鱼,谁见人钓龙呢?难怪这鱼全跑你那里去了!哈……”
  在溧阳沙河钓鱼台上,至今仍留着朱元璋的靴印和篓迹,成了一景。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4-8 15:15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今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