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映半岛的文化星座
“弘扬实践象山精神 建设海洋文化大县”之名品篇由悠久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精品、名品,是一个地域重要的文化标识。象山竹根雕、农民画、剪纸等一件又一件裹夹着浓郁海洋气息的文化精品、名品,如同一座座熠熠生辉的星座,交相辉映在半岛的文化星空。
竹根雕:天趣和人艺的完美结合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竹海连绵的象山,一群木匠出身的民间艺人凭着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摸索着走上了竹根雕之路。
从模仿制作转向因材施艺,从因循守旧到突破创新,濒临绝迹的中国传统竹根雕艺术在象山根雕艺人手中“起死回生”。象山竹根雕达到了“古今中国竹根雕艺术的新高峰”,在各级大展(大赛)中获得金奖的数量之多、荣誉之高,令中国根艺界瞩目,并成为继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浙江老三雕”之后的新一代“浙江名雕”。半岛象山也因此摘得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的桂冠。
源于唐代、盛于明代、衰于晚清的竹根雕艺术,何以20世纪中后期在半岛象山重新焕发生机?原本随地丢弃的毛竹根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国内外爱好者追捧的艺术品?其答案是,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独特海洋文化精神是其文化土壤,成百上千矢志不渝的竹根雕艺人是其“再生父母”。
可以说,象山竹根雕发展历程,就是兼收并蓄、大胆创新的文化精神淋漓尽致的发扬过程。象山竹根雕,在继承我国明清时期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西洋艺术,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状,雕刻成各种人物、佛像、动物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既注重天趣和人艺的结合,又顾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达到的传神效果。
张德和、郑宝根等大师数十年筚路蓝缕,一大批后起之秀迅速成长,目前,象山形成了数百人的竹根雕艺术群体,形成了年销售约600万元的竹根雕产业规模。
他们在与天然成长的竹根接触和揣摩过程中,沉浸于竹与人的交流中,放飞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巧妙地发现和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美,突出神韵、意趣和思想内涵,把竹根潜藏的审美可能性发挥到了最高程度。他们把原本随地丢弃的毛竹根经过干燥、着色、防霉、防蛀处理,充分利用和发挥竹根的天然姿态,经过艺术构思、造型,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形态传神的艺术形象。
“德和竹根雕之艺术成就基于物质材料之优越性之发现与控制”,“竹根雕刻源于传统之民间工艺。德和君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愈加审美素养,善哉!”———美学泰斗王朝闻对张德和竹根雕作品的评价,诚然也是对象山竹根雕的评价,字里行间,更是寄予了对象山竹根雕的殷切期望。
http://www.54xsr.com/bbs/data/attachment/forum/month_0606/gd_2hbArzVTdrwH.jpg
张德和竹根雕作品《人之初》
农民画:刻画海边人的身姿
象山农民画,在20世纪50年代因高妙兰而蜚声全国。高妙兰是新中国第一代农民画家,也是我国农民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生动有趣的内容、优美真实的形象、极富装饰的构图、艳丽鲜明的色彩———透过高妙兰的画作,既可以看到画家笔下象山半岛独特的民风民俗,又可以领略多姿多彩的农家生活和劳动场面,以及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还可以捕捉到一种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海洋文化信息。
象山农民画天生就有自然、清新、质朴的特色,展现活生生的海边人现实生活场景,原生态地表达着对大海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颂扬,具有典型的民间性和独创性。
也许正是应了“越是自然的越是艺术的”这句话,象山农民画如今更是枝叶婆娑、奇葩竞艳。目前,以顾圣亚等为代表的茅洋乡农民画创作群体日益壮大,茅洋乡也成为宁波市农民画创作基地,《牧童》、《采葫芦》、《箍桶》、《晒海鲜》、《夜捕》、《喂牛羊》等几十幅作品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象山也涌现了许多热爱民间绘画的农民。溪口村70多岁的孙美纸从1996年开始学农民画,接连创作了《绣花姑娘》、《渔季》等20多幅作品;李家弄村的翁迎娣,18岁开始学画农民画,10年来创作《七七故事》、《鱼市场》等作品十多幅。
民间文化最后的出路和希望在于后继有人。近年来,茅洋学校以“农民的孩子学画农民画”为办学特色,培养出一大批小“画家”,最近列入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基地。
剪纸:穿越6000年历史文化
剪纸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象山剪纸因其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而独具海洋文化特质,渔业生产、渔区民俗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成为半岛文化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一把剪刀穿越了6000年历史文化。象山剪纸艺人创作出有古代布纹和陶纹图案的剪纸各100幅,其中古布纹分别取材于衣饰、被褥、台布等,以鸟兽虫鱼、花卉及明清时期传统民间图案为主,极富装饰韵味;古陶纹则取自碗碟类的生活用品和龙凤花瓶类的工艺品,年代跨度更长,上至象山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塔山陶器纹理,下至民国年间的家居陶器图案,无一重复,各具情态。
象山剪纸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剪纸艺术,并且有创造性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韵味。如被行内人士称作“套色剪纸法”为象山首创,整套作品可以有七八种颜色,细致入微,像一幅油画;剪纸艺人甚至能够一刀一刀地剪出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人物富有神采气韵,让人难分真假。
让我们最感自豪的是,象山剪纸的领军人物谢才华,先后完成12000幅、89套,加起来长度为4000米的剪纸作品,其作品两度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4年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剪纸作品金奖,2002年获宁波市“十佳农民艺术家”称号。
http://xs.cnnb.com.cn 中国象山港 2006-6-28 8:27:02 象山民间多名人,多才多艺! 崇拜!
页:
[1]